云计算
  首页 > 解决方案 > 云计算

1.需求分析
需要支持根据业务应用的不同特点(大计算量应用系统、高I/O访问应用系统、高并发访问应用系统以及对资源要求一般的应用系统)采用合理的物理服务器(2路、4路服务器等)、虚拟机、云桌面、SAN/NAS存储,备份一体机等能根据业务应用的特点对服务器或存储进行配置满足应用对计算和存储的需要(CPU、内存、网络I/O、存储I/O);计算平台需要和IT管理平台联动实现对虚拟计算资源的自动部署和分配。
2.痛点与挑战
(1)传统烟囱式的建设方式导致资源无法统一规划、资源无法共享。
各业务系统在建设的时候独立规划,即使业务系统采用了虚拟化软件,但系统间仍然无法拉通。一些资源无法在业务系统之间共享,不同阶段设备购置型号不同,即使有统一化监控平台,但也会增加了设备维护的一些难度。
(2)IT架构缺乏弹性
目前的业务发展和规划已经超出预期,现在的平台建设模式无法根据业务需求动态调整资源供给,难以满足业务快速增长的需求。未来IAAS层云平台架构,需要灵活部署业务系统,随时申请、随时使用、随时上线,根据用户使用的不同维度资源灵活分配和在资源池内调度,并且进行统一化监控和运维、大屏呈现等,所以,对现有的IT基础架构进行改造是必须的。
(3)运维人员压力偏大
运维压力主要来自于系统资源的监控和管理,如设备是否运行正常、应用平台的优化、设备的升级等问题。现有运维体系依托于勤智ITmanager监控平台,初步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合肥设计院公司运维人员能够通过监控平台的提示和告警,能够比较快速的发现问题并做一些处理工作,但是由于监控平台仅仅是针对底层设备和部分软件做整体监控,而依赖于监控平台仍然无法做部分的自动化故障处理工作,偶发的部分问题定位难的问题,也同样影响着运维的效率和水平。
3.方案设计
复杂并不是技术发展给用户带来的价值,用户的业务应用覆盖广泛,数据管理和交互比较复杂,如果平台建设不能化繁为简,大量使用传统技术,随着各边缘业务的继续增加,主机的拓扑平台将变得异常复杂,无法管理,这不符合IT系统发展方向。架构的问题往往是在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会体现出来,通过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建设,设计出合理而结构清晰、简单的平台架构。

  
4.解决思路
(1)采用超融合基础架构(HCI):超融合基础架构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将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中。这种架构打破了传统烟囱式建设的壁垒,使得资源可以在一个池化环境中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2)实现资源池化:在超融合环境中,所有硬件资源都被抽象为虚拟资源,形成一个资源池。这样,不同的应用和业务可以根据需求动态地从资源池中获取所需的资源,实现资源的灵活分配和高效利用。
(3)引入弹性伸缩能力:超融合平台通常具备自动化的弹性伸缩功能,可以根据应用负载的变化动态地调整资源分配。这包括自动增加或减少虚拟机、存储卷等,以满足业务需求的波动。
(4)支持容器化和微服务架构:超融合平台可以与容器化和微服务架构相结合,进一步提高IT架构的弹性和灵活性。容器化应用可以更容易地在不同节点之间迁移和扩展,而微服务架构则允许应用被拆分成更小、更独立的服务组件,便于管理和升级。
(5)实现自动化运维:超融合平台通过内置的自动化运维工具,可以大幅降低运维人员的工作压力。这些工具可以自动监控系统的健康状况、预测潜在故障并触发相应的预警或修复操作。
(6)简化运维流程:超融合平台通常提供直观的运维管理界面和丰富的API接口,使得运维人员可以更容易地监控、管理和优化系统性能。此外,通过集成第三方运维管理工具,可以进一步简化运维流程并提高运维效率。